Sunday, November 9, 2014

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

"正念,就是当下觉照;吃饭就是吃饭,上厕所就是上厕所。但,我们就是喜欢吃饭聊天、上厕所看报纸。于是,我们错过了正念的奇迹..."

这是第一眼发现这本书时,看到的简介,健忘对一行禅师很陌生,但对这样的文字,起了莫名的好奇。

这本书是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

读这本书,健忘至少有两种体悟,书很薄,但内容很有力,把禅定的本意像绘图一样呈现出来,一目了然。

其中有一个观照自己觉受与念头的方法,纠正了健忘多年来的误解。

我们一般上观察自己的心念,观察自己的行为,都会强制抑制驱赶不想要的念头,而助长自己喜好的,这种方式无法避免的引起内心的交战,记得吗?天使和魔鬼在思绪中争吵的画面时而出現在电影或动画里,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常有的。

这种斗争,如何让心平静放松下来,以便“即受观受,即心观心”?

一行禅师的见解是,在观心时,我们无须刻意压抑抗拒任何念头的升起,只要认知、识辨念头的存在与属性便可以了。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心当成皇宫大门的守卫,而那些生起并磨灭的念头犹如进进出出的访客,有些进来了,有些出去了,都看在守卫眼里。我们的心可以从观照的过程中明白到每一个好的与坏的念头因何升起,如何升起,怎样平复,何以消散,在观察中明了因缘的生灭。

如果我们强制中止了任何念头的生起,便会引发修行者内心的战争,这反而会阻碍定与慧的增长。

不过,这个例子其实也不完全凸现出“即受观受,即心观心”的精髓,因为,事实上,守卫和访客是一体的,并没我他之分,我们既是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观察者。

是一体的,比如说,喝茶的时候,喝茶的人和被喝的茶,也是一体的,你并不会去区分主体和客体的差别。

另一个,让健忘印象深刻的是禅观的练习。观察自己的心性,不一定得固定在禅修时刻,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时进行。

禅观缘起尤其特别,用个简单的例子,桌子。桌子的存在,是基于树木的生长、砍伐、木匠、铁矿,包括木匠的父母,乃至让树得以成长的阳光和水份,缺一不可,只要抽走了其中一个因素,桌子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观照一张桌子的缘起,便能看到整个宇宙的关系,禅观让我们看到了万中实一的本质,也看到了我们的生命和其他生命,并无区分,原为一体。

妙哉,妙哉!

一行禅师在这本书里介绍了32个正念的练习法,从简单的,逐渐进入高难度的,很实用。难得的是,在书的后部,还摘录了佛经的选读,以证明本书的许多说法和练习,都是有根有据,都是引经据典的,并非禅师无中生有。

读完这本禅修手册,获益良多,我想,我会接着找寻禅师的其他著作吧~

Saturday, November 1, 2014

《Why "A" Students Work For "C" Students》,教育下一代的财商

在这个日愈M型两极化的时代,财商何其重要,就算你是哈佛毕业生,没有财商,你不可能成功驾驭财富,甚至入不敷出,得面对债务压力的折磨。

而往往,很多大学毕业生,在亮丽的包装背后,反而不及一个辍学生富有。

高智商,却缺乏财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这是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所缺乏的一环,因而培育了大量以获得高薪为终生目标的新生代,这些人处于中产阶级地带,丝毫看不见未来的贫富趋势,就像沸水中的青蛙,在高温中自得其乐。

却不知,原来,可能在未来的世界里,非富即贫,没有所谓的中产。

处于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学术优秀者,相对于高学术成就,在生活上他们活在财务陷阱中,惶恐度日,这些都来自于对财商的不看重,而以下这本由Robert T.Kiyosaki 所编写的书,正是对此作了解释,并给于财商教育一些很不错的建议。

书名是《Why "A" Students Work For "C" Students》,这里的A,指的是学术家Academic;C,则是资本家Capitalist,还有B,Bureaucrat,官僚。

Robert T.Kiyosaki是这十多年来家喻户晓的美国理财作家之一,他主张以债务买入资产,然后用资产来赚取现金流,靠着稳定现金流的Passive Income,便是致富的方法。

这在20年前还是非主流的做法,当时是备受谴责的,然而,时过境迁,至今已经非常普遍,当中的诀窍是,更正了许多人以为只要买屋子就是买资产的错误观念,而忽视了现金流的流向。

和最早的《富爸爸、穷爸爸》离不开关系,这本书有很多老调重弹的部分,自然不会少了4 Quadrant,以及每个Quadrant的税率, 这方面主要是依据美国的个人所得税,读了明白就好,在大马或大部分亚洲新兴国家是不一样的。

RTK在这本书里有几方面的着墨:
1. 美国教育体系对财商的忽视,庞大且步伐缓慢的正规教育系统,并没有追随时代的脚步,给予新生代正确且最新的财务管理教育,结果培育了大量为金钱工作的新生代。这方面,相信全世界的正规教育系统都是如此吧?毕竟老师们都不是富翁,如果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富翁,相信老师的数量也许不会多吧?

2. 美国政府自1974年以来的美元措施,把美元沦为债务,国债多年来高居不下,而且还不断印钞票来支持庞大,附有政治议程的公务员退休金和各种福利,是让年轻一代面对通膨但薪资受压抑的祸首。

3. 此外,美国政府置身社会主义,过度支援失业者,会间接鼓励年轻一代依赖政府而不愿意努力工作。

4. 介绍孩子成长时期的三个学习时段,在每个时段,适合不同的教育方法。

5. 不同种类的收入,分成ordinary income、passive income和portfolio imcome。RTK积极鼓励portfolio income,因为他认为其他两种收入都会被征收大量税务,所以并不理想。

6. Maslow的社会需求层级图,讲述了社会低收入群到富有者的生存需求,这个图让我们看清楚自己处于什么位置。

再重申一次,本书以美国国情为本,我们不能照单全收。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新理念,这本书虽然有很多重复之处,但胜在理念清晰,也记录了作者本身的实战经验,还是值得一读。

RTK此书的目的是提供人们不同的财务思维,其中,尤以一个钱币有三面的想法让人印象深刻。我们一般上只确认钱币有公和字,有多少人想到,其实边框,也可以是一种结果?

黑和白不一定是全部,如果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灰色地带。






Monday, September 22, 2014

《Taking People With You》

今年读过的英文书,有一本关于管理与领导的,书名是 《Taking People With You》,作者是David Novak。

David Novak 这个人有点儿意思,他的作风,据闻,是比较松散的,但这样松散的人,居然可以统领一家大企业YUM! Brand 多年,而且成功在中国插旗,着实不简单。

YUM! Brands是什么公司?这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挺陌生的,然而,只要提一提KFC,Pizzahut,或美洲出名的Taco Bell,那大概就知道,旗下有这三大连锁品牌的Yum!Brand的规模有多大了。

其实在这家规模庞大的企业内部,已经有一套训练员工的机制,多年来行之有效,而这本书,根据D.N自己的说法,是他统领Yum!多年,用以训练团队和领导人的精华所在。

此书主要有十四个章节,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 领导者的思想调整
第二部分: 领导者的领导计划
第三部分: 跟进以便达到目标

第一部分,大概就像《礼记.大学》所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要当领导,首先要正心 - 也就是调整好自己的思想与信念,先让自己活在正能量当中,不断成长。作为一位领导,诚心、好学和有目标地计划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你必须先清楚自己是个 怎样的人,然后去芜存菁。

诚信在这方面非常重要,不习惯夺取下属功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二部分:这是中心点,D.N在这个部分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步骤,

Strategy -> Structure -> Culture 
策略 -> 人事布局 -> 企业文化

在你决定带领下属前进时,你必须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大方向,而且得分析出谁必须与你同行。所谓知人善用,人事布局是贯彻计划的最重要一环,毕竟每个人的特质不一样,所能胜任的角色也完全不一样,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是每个组织首领必需考虑周详的。

比如足球队,把对的人安置在恰当的位置上,非常重要,因为有些人用左脚踢球、有些则用右脚,有些人适合防守,有些人适合攻击,在传承上分配恰当,效果事半功倍。

调配好恰当的人手之后, 接着,便是沟通,和塑造企业文化。文化这东西,可以给企业塑造归属感,除了从上而下的指令须要得到充分的沟通和信任之外,还要不断地在企业内推广,让员工融入其中。

一旦文化形成,企业上下一条心,新陈代谢也将交接顺利。这个部分尤其重要,因为文化将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之一。

第三部分是跟进。 跟进本身并不难,不过,要对症下药地应对成绩的好坏,就丝毫不容易,因为赏罚如果不分明,你的团队就会出现严重分歧,甚至纷争,到最后不但无法达到目标,还有可能阴沟里翻船。因此,跟进这个环节还需要小心的处理每个阶段的成绩。

D.N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害群之马,是的,在一个团队里,往往会出现一、两个喜欢唱反调,或意志消沉,或为了自身利益而给团队泼冷水的人。根据他的作法,一般上,他会给这些负面影响者忠告,尝试改变他们,如果几次以后还是无效,那剔除这些害群之马便会是下一个顾全大局的手段。

记得当年健忘参与中学社团的跨校活动时,也曾经遇上两、三个类似的负面角色,虽然他们被委于重任,却一直在筹备工作的过程中拼命贬低团队,做事斤斤计较,最过分的是,在筹备工作的最后时刻居然无故缺席,企图拖垮整个活动。

还好,那时候,我们一班小伙子凭着不放弃的心态,在彼此合作下完成了整个跨校活动,越过最艰难时刻,回首时顿感获益良多。不过,我当时的确有想过,究竟一个人用那么负面的态度去处事和工作,摧毁同伴的努力,对自己到底有什么好处?究竟能学习到什么呢?

这个经验告诉我,为了不要毁掉整个团队,壮士断臂未尝不是个好办法。就算是人才,要是没办法融入团队,秉持团队精神,那就滚一边去吧~

总的来说,这本书,前后有序,理念清楚,而且被采用和实践过,健忘觉得想多理解实际管理,而非只是纸上谈兵的朋友,可以买来一读。

Tuesday, September 16, 2014

非常难得的 - 《谁杀了钦差大臣》

某天,发现胡一刀胡大侠在面子书上提到并发售他的新书 -《谁杀了钦差大臣》,一时好奇,便向他订购了一本。

胡一刀,本名雷子健,相信习惯阅读光华日报的槟城或北马人,对这位隆门客栈专栏的作者 - 胡一刀并不陌生,他以江湖游侠的豪迈写法描述当下政局,以及剖析各路政客、政治家的背景前路,下笔生动,刁钻,吟诗颂词的风格非常鲜明,有别于一般下笔文绉绉,文章读来让人生闷气的专栏作者。

然而,这本书,和他一般的风花雪月写法不一样,在健忘看来,除了因为是历史纪实之外,也是对本书的内容,也就是本土历史的一种尊重,尤其是那些年,一些被扫入地毯里的过去。

本书以1951年10月6日,英国驻马来亚最高专员, 也就是华人习俗称的“钦差大臣”,被马共的分队伏击而死为开端,接着细说英帝国的复仇手段 -  高空轰炸、投诚传单与华人社区大迁移等。 这曾经超过60年,属于黑暗的历史,即使现在读起来,也颇让人觉得沉重。

接下来提到了“华玲会谈”,陈平、拉昔迈丁、陈田等马共首领逐一登场,一些描述包括戴维斯与陈平的交情,还有国父等执政联盟与马共首领的交手过程,情节紧迫,临场感浓厚。

雷子健笔下的人物与他们的描述都有出处,绝非虚构,一些资料来自他本人与当代人物的访谈,一些则是取自当年的报章记录,或一些历史书籍,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记录了参考书目和资料。

此外,雷先生还亲自探访一些事发地点,以印证那些历史书籍的记录,可见,为了写这本书,雷先生曾经做了许多功课、花了许多时间和心血。

作为马来西亚新生代,相信大部分的我们完全不了解当年的抗争,但是,当年的一切是曾经血淋淋地存在过,不应该被轻易忘却,就算谈不上承先启后,我们也应当把这段记忆保存,作为一种历史借镜。

谢谢雷子健先生,当越来越少人注意本土历史之际,他却花了如此多的心血,提供我们这些新生代,一些平时读不到、看不见的历史记录。

这本书并不厚,却非常难得。值得我们珍惜。



                                                              


直接向他购买,还有亲笔签民~


Monday, August 4, 2014

《塞斯.高汀的戳盒子宣言》

这是一本很奇怪的书,当初会买下,只凭霎那一眼的决定,因为题目很有趣。

书名是《塞斯.高汀的盒子宣言》,是一本翻译书,英文书名是Seth Godin Poke The Box。

作者自然是塞斯.高汀(Seth Godin)本人。
 
盒子,听起来应该是一个很深奥的原理?其实不然,这所谓的盒子其实是作者表弟儿时的一台重金属蜂鸣器(也就是所谓的Buzzer,如下图)玩具,这台东西看起来就像个盒子,有两个开关,一些灯泡,和一些控制钮。

只要打开一个开关,某些灯泡会发亮,打开两个开关,这东西还会嗡嗡作响,看起来很吓人,但小孩很喜欢。

小孩不懂得按开关,最直接的,就是拼命戳这盒子,他们在这个试探性的动作里理解了启动开关的方式, 而这个看似愚昧的动作,正是勇于尝试 - 主动进击的起步,放手去玩吧!

我们儿时总是放手去玩,长大以后,却连小小的勇气都消磨掉了。

这就是本书最基本的概念所在。然而,作者要说的远远不止于此。

我喜欢开页的第一句话:该做的不是赶上现状,而是创造现状。(The job isn't to catch up the status quo; The job is to invent the status quo)。

作者的宣言,提倡的是一种自我启动思维,在“启动”行动的前一刻,勇于面对恐惧和风险是迈开脚步的第一步,就算你如何高谈阔论,但始终不敢踏出第一步,那也只是流于言谈而已。

人们害怕“启动”,归咎于害怕面对风险,其实根源是对风险的误判,尤其是年岁渐大,对改变自己或尝试新事物会感到畏惧,全在于以为自己可以置身流动的世界之外。

可是,在同一条河流里,随波逐流的木头反而承受更少的颠簸,它在移动,它在改变,但相对于流动中的河水,它又显得平静,而且更能闪避迎面而来的冲击。

试想想,如果同一条河流中,木头卡在石缝中不动,相对河水的流动,被水流冲击所造成的伤害更大,甚至躲不开从后而来的冲击物,不是吗?

改变与不变,其实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项避无可避的生存之道。

书中还提到了Hollerado这个乐团的艰辛奋斗,他们面对了很多失败,但他们不曾放弃,勇于创新的心态还是引领他们迈向了成功,把他们的音乐无限放大。这个部分,值得一提。

对很多想改变现状,又还在犹豫的人,需要一些推波助澜,这本激励书,正是一股很恰当的力道,协助你迈出第一步。

 至于未来成功与否,那就要看你自己了。


 
 

Sunday, June 22, 2014

《我读.2》 - 一本关于读后感的好书~

《我读》源自凤凰卫视的节目《开卷八分钟》,由梁文道主持,偶尔,何亮亮、吕宁思和马鼎盛等评论员会侧身期间,每天以八分钟的时间介绍一本新书。

这本书可以是文学、历史;也可以是财经、商业,总之是天南地北,只要不是禁书,都可以在节目中出现。

健忘曾经在自己的部落格天天健忘里写过《我读》,其实那是5本中的第一本,今天,我们谈谈《我读.2》。

这本第二集,并非由梁文道一手包办所有的介绍,里面还加插了何亮亮的部分,我个人并不怎样中意何亮亮,因为从他以前的评论当中,总是嗅到左派的重鹰味,不够中立。

想想,凤凰是中国人在香港插的棋子,极左派的存在也是没办法的事...噢~这是别话,回来这本书吧~

《我读2》介绍了52本书,一开始介绍的都是和爱书之人有关的好书,道长的文学基础很深,看的书从香港人的《爱书人手记》到旧金山的《书店风景》,再到伊拉克的《烽火守书人》,几乎是往地球的东边推到西边,再绕了一圈回来,不说他博学也不行。

其中的《烽火守书人》的内容更是震撼人心,讲述一个在伊拉克战火中冒死守护国家图书馆的学者馆长,怎样去面对在战争现实里不断出现的困境,最让人唏嘘的是,今天还在高谈阔论伟大爱国情操,激动地诉说怎样去守护着国家历史重要文献的图书管理员,明天也许会在往返图书馆的途中,变成了战火下冰冷的躯体。这本书,道出了烽火下的感人情操。

《我读.2》中有一个部分介绍了关于生死的好书,这些书触及自古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在禁忌中徘徊了个圈,从哲学的角度看,值得让人好好去思考、探究。

此书的另一个部分是分享佛法的,其中介绍了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星云法师《包容的智慧》、W.法扎梅谛比丘《不生气地生活》等高僧大德的书。

其他的部分,自然还有文学,而梁文道的读后感,总是在现实中抓住哲理,在虚拟中体会真实,让人老觉得无法不刻意去邂逅这些书。

都说到这份上了,有些书,我的确去下载电子书。

很不好意思地说,有些还是翻版的。

而何亮亮那边,大多触及了比较严肃的书,比如战争、民族主义、中国法律与社会等容易让人窒息的课题,看了他的介绍,有些书是挺有意思的,但真的要去看懂这些,或许会相当枯燥乏味。

最后,说说这本书本身,呵呵~我还是从书展里半价杀回来的,书皮有些破旧,相信是搁久了所以卖不出,无所谓,只要吸收了书的内容,书皮还不仅仅是臭皮囊一个?破旧又如何~

呃...这当然也是题外话。







Sunday, June 15, 2014

《M型穷人的Prada》

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取得不好,明明是一本财务励志的书,套上这样的书名,看起来很负面。

此书的内容倒有些很不错的点子,只是某些层面,或许站在作者的那个角度,忽略了道德与金钱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这本书,纯粹激励新的财务思维,在如何管理方面,并没有踏实的着墨。

尽管如此, 书里不断重复的M-型富人和M-型穷人的思维取向,倒是一种启蒙,也许可以这样比喻,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起步,都可能是穷人,而富人最终富起来,必然是两者之间的思维差异,那些差异如下:
1. 不拘束于旧思维的想法
2. 创造力
3. 敢于踏出第一步
4. 拥有处理人脉的智慧

所谓的M-型社会,就是中产阶级两极化的结果,穷者越穷,富者越富,于是形成了中产阶级越来越少,社会的财富分布最终形成了M字型。

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奇曼(Richman) , 曾经是台湾连锁店的大老板,后来过度扩张导致亏损,还一度负债高达新台币1千3百多万,但凭着思维上的精进,他东山再起,靠小资本重新振作,三年内还清欠款,甚至达到财务自由的生活水平,堪称传奇。

瑞奇曼在书里谈到金钱的价值,还有用钱的方式。富人和穷人对金钱的定义并不相同,以致他们在使用金钱时,出现两极化的作风,这一点是拉开贫富鸿沟的绝对关键。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就算你很用功读书,很努力工作,也不代表你会向M字右移,很大程度上,你可能慢慢往左移,而且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的风险。

左边的是穷人,右边是富人,不管你有没有思考过未来去向,货币的变动会让你靠边站,所以,与其随波逐流,倒不如亲手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很多财务管理当中并不让人感到陌生的新思维,健忘认为有些是符合现实的,有些却是攀附现实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一定要完全认同瑞奇曼的说法,然而,有些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值得借镜。

这本书适合年轻人阅读,最好是20岁的人,就算你还在30岁上下,觉得自己还需要些财务启蒙,也适合从这本书开始。

有心的话,那就用1~2个星期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吧~




Friday, June 6, 2014

一本让人理解德国历史的好书 - 《十个人的德意志》

由于内子在德国公司就职,而自己之前也接洽过一些德国客户,处理公务之际,常觉得他们做事很有条理,一丝不苟,因此,我老早想了解一下德国这个欧洲老牌强国,当然,包括德国人的历史。

前阵子到中国Amazon网站买了很多电子书,看到这本《十个人的德意志》,没怎么多想就买了。

才RM1.50,不错,很便宜吧?可惜Amazon电子书拒大马人于千里之外,一旦发现我们的大马IP,就会冻结掉户口,有够气人,算了,这是题外话,下次再分享如何在那里买书。

回到主题。

德国是当今世界5大经济强国之一,若不是去年中国挤入首三强,德国应当还在三甲之内。试想想,当年二战战败后被一分为二的德国,经济几经崩溃,统一以后又是一轮差异贬值,到今天依然屹立不倒,能不佩服么?

除了日本人,好像也没什么民族可以像他们那样跌到谷底,还可以卷土重来,实际上德国人认真地为自己的过去忏悔,也向全世界真诚地道过歉,在民族的道德基础上,比日本人强太多了。

民族自尊高人一等的民族,道歉是比灭族还要命的事,德国人也能够接受,这一点特别让我对这曾经如此邪恶,却可以洗净污浊的民族感到无比好奇,一度以为德国日耳曼人排斥犹太人,仅仅因为犹太人在经济上占据优势,事实上,日耳曼人虽然有过野蛮时代,聪明才智却不低,那到底是什么让德意志的大量人才如此死心塌地的跟随魔王希特勒,对犹太人做出许多人神公愤的恶行?

德国人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单挑诸强,过程死了许多年轻壮年,且战败被撕裂践踏后短短20年间振作起来,重新成为二战的祸首之一?

现在的德国人如此厉害,那何以在拿破仑时代,被法国人掌控得死死的,毫无作为?

罗马时期的日耳曼人在欧洲大陆上,究竟干了什么?

答案,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孙世龙。

这本书的书名标榜的十个人,正是贯穿整个德国历史,从部落到小国,直至大德意志的形成的各个代表性人物,用人物的履历来叙述时代的发展,写法调皮逗趣。

德国和法国源于同宗日耳曼人,两地的政治割据环境不同,法国人住居的区域主权稳定,生活比较安逸,民族性格逐渐浮夸和崇尚浪漫; 另一厢的德国则境内诸侯大小战争不断,几百年来陷入混战状态,令德国人养成比较耐苦、节俭和战斗意志较强的民族特性。

实际上,德国和其他英国、西班牙、法国相比,其立国的时间不算长,但其民族的爱国情操却超级强烈,强烈到过了火,才有了吃掉整个欧洲的野心。

野心膨胀到极点时,连国土辽阔的苏联,都拼入他们的版图里去了。

当时的苏联地大人多,不可能一口可以吃下去,于是希特勒剑指莫斯科,顺便围攻了苏联第二以及第三大城市。

这德军玩策略玩得很踏实,不光是拳头大武器强,兵法也相当到家,古人说擒贼先擒王,只要把王城给坑了,军队和老百姓从此失去精神依凭,意志自然崩溃,戏就唱不下去了。

可是要攻克当时生产力属世界前线的苏联人的首都,别说德国,就算当今老美出手,也不能“咕”一声吞下去,更何况苏联人天生天养,死了一百万,还有两百万;再杀掉两百万,左挖右挖,还是有办法挖出人来,看你怕不怕。

德国人的科技在那个年代是第一线的,就坦克、火箭等武器上都赢了苏联人一个马鼻,却在这一条人海长途战线上,被牵制住了大半的战力。

野心始终要经得起考验。

希特勒让整个国家染满了鲜血,还染红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后来也以染红了自己的军队为完结。

这之后,德国就一分为二,直到1990年的统一。

健忘相信,就整个德国历史,二战中的实力绝对是空前的,但肯定不会是绝后的。

这是我去年(2013)读过的第六本书。

Thursday, June 5, 2014

《陪你的孩子走过理财路》, 家长们不妨一读

其实特别为了孩子而读的书并不多,《陪你的孩子走过理财路》是其中一本。

这本书的内容,说门面话,是踏实的; 如果硬要说真话呗~ 很沉闷咯~

作者黄凯顺是理财专家,他是有一套的,不过典型的大马中生代,写法可不怎么生动,文绉绉的,太过有条理,就变成了说教。

干涩的文字加上理论,即使是说故事的部分,也没太多挑动心思的情节,这样爬文字是很腻的。

读完最后一页,简直像三年零八个月抗战胜利的心情,除了雀跃,还是雀跃。

闷归闷,作者那一套,还真是有料到,所以我还是按耐着性子读完了。

个人很喜欢他一直强调的“先分配,后花费”的手段,没错,一个好的理财达人,是应该对自己的花费了然于胸,该花钱的时候花,不该花的时候,你也知道自已为什么不该花。

黄凯顺有个说法很值得深思,他说,钱的价值在于你的用法,而不是钱本身,就算你手头上有个一百万,只要你长期收着不用,也不增值,那基本上一百万只是个数字,或者物理上看,这些所谓的钱不外是些纸张而已。

钱之所以变得有价值,是在于你用钱换回来的东西怎么丰富你的人生,至于怎样用才能把她的价值发挥到淋漓尽致,那绝对是你的本事。

实不相瞒,活到这把年纪,自己也才开始有这样的觉悟。

这个概念看起来很浅白,然而实践起来,相信很多人没办法贯彻。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教育家长们,在思维上必须先作出正确的定位,才能够在教育孩子时,有足够的认知去校正孩子的错误想法。

理财是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起来,这点应该很少人会否定,但要在他们的想法当中加入“需要”和“想要”的分辨法,和如何抓稳“先分配、后花费”这个概念,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父母和孩子的情绪和感情上的干扰不会少,要坚持相当不容易。

黄凯顺在这方面有下了些功夫,也探讨了很多,这本书,还是值得作父母的一读。


Monday, June 2, 2014

亚航Air Asia的故事 - 《0元机票的秘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健忘也是亚航的支持者,虽然不会守夜等大促 (0票价大促销),出门自助旅行时,总会伺机买亚航的票。

和华丽的新航比较一下,健忘还是喜欢在亚航客机里的体会 -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也因为是亚航的支持者,某天,发现了这本书 - 《0元机票的秘密》时,便毫不犹豫的买了,健忘的确对亚航的故事感兴趣。

这本书的作者陈旭自称亚航粉丝,本来是个财经记者,后来他辞去了媒体的工作,规划为期半年的旅行,凭他过去的采访经验,于是决定试用亚航,就这样,他尝到了低成本航空(Low cost carrier)的甜头,从此乐此不疲。

这本书主要是细说亚航的出身和奋斗史,里头自然少不了CEO东尼的出身和他在亚航里的身先士卒、调皮与富创造力,还深度描述了给亚航中国开垦的陈凯霖,在中国奋斗期间的种种。

当然,除了亚航,多少也提到了其他的低成本航空,比如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 维珍航空(Virgin Atlantic),firefly, 虎航等等,看得出作者的功课做得很足。

在这本书里,首先让健忘理解到亚航如何制造零价机票,那就是统一A320机种,然后提高座位覆盖率,取消商务舱来提高一架飞机飞行次数的盈利,如此分摊以后,0票价变成了一种可能。

书中谈到了亚航的种种简化,适用社交网络和富创意的业务伸缩性,在中国成了一种创新,健忘这才知道,原来,亚航不止改变了整个中国官方乃至民众对低成本航空的廉价观念,还在中国年轻人的穷游(或称自助游)文化和习惯方面做出了非直接的贡献。

亚航的网上订购,尤其是大促,还成了许多中国创业者的典范,最新的例子有小米的网上抢购方式等,可谓带领了潮流。

最让人惊讶的是,原来因为亚航的低票价,让许多年轻的中国人有机会出国去见识考察,当他们回到国内以后,居然开始了新的业务,创造了新的价值。

由此可见,亚航塑造的已经不是一个航空业的经典,而是带来了世界改革性的启发,这本书,由亚航的粉丝们执笔,娓娓道出这么一个振奋人心的企业路程,还真让人着迷。

亚航的支持者们,或曾经支持过的人,不妨一读。










Tuesday, May 27, 2014

魏斯博士的《轮回 - 前世今生来生缘》

不晓得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阅读关于前世今生的故事,老觉得冥冥之中,我们的灵魂在浩瀚宇宙当中打滚,由因缘所牵引,碰上了,便走在一起。

这是一种很笼统的说法,因为因缘的错综复杂,在凡夫如我们眼里,是很抽象玄妙的一幅画,远比我们所理解的原子与中子之间的关系,来得更深奥。在我们所理解的东方传统转世观念里头,转世轮回不算怎么浪漫的事,遐想不多,老人家们会把今生前世摆在口中的,大都是欠情债,还情债之类的苦情。

关于转世,我个人的想象空间是比较大的,那不一定都是上辈子欠债,这辈子要声泪俱下去还的那种。早阵子有个同事在中国学了催眠术回来,健忘对此问了一些关于催眠能够挖掘前世记忆的事,凭着专业嗅觉,那位同事没啥回应(职业操守),不过确是略约说了些在催眠过程中所触及的经验,一些被催眠者的叙述内容和他本身的生活情况完全不接轨,那些都很可能是前世记忆。

我想,催眠这回事儿挺好玩的,对于这方面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萌了芽。上几个月,我在书局闲逛时发现了一本书,通过这本书,让我对催眠探视前世今生的说法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此书是一位洋人, 著名心理学家魏斯博士(Dr. Brian L. Weiss)写的,书名是Same Soul, Many Bodies (中文译名为轮回 - 前世今生来生缘),我看的是中文版。

这本好书给我对转世的观念,有颠覆传统的感觉。在魏斯博士的叙述当中,一些比喻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不仅仅针对他的病人,我想,也包括读了这本书的读者。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魏斯博士的催眠治疗个案,这些病人,很多是富有但一点也不快乐的;有些是陷入情绪问题;有些是面对经济和亲情压力想要自杀的;有些身上则有无法医治的病态,经过了前世来生疗法,据说,都获得了解脱,生活素质变好了。

有些粱子是在前世、前几世、前百世结下来了,在我们身边的人,会常在我们身边打转,在固有的传统观念里面,这些无非是报恩或还债之类的情节,而作为西方人的魏斯博士,以西方的分析理念来谈,就变成了另一种角度:轮回转世的意义,是让我们在这一世学习和更正上辈子的错误,用以解决上辈子与其他人彼此间的矛盾,这一切,重点在于“成长”。

这是比较前卫的说法,但不要紧,因为不管用什么角度去诠释都不是问题,毕竟这并不违反“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的说法。而整个轮回的最终目标,是要每个迷失的灵魂,不断地纠正自己,和让“爱”成长。我想,在东方,我们称这种爱为慈悲心。

然而,回溯前世来解决今世的一些心理甚至生理问题,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但通过催眠来探查来生,可能吗?来生是还没成为过去的事,怎样体验?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魏斯博士在这方面有一些临床心得,他解释,人的来生其实并非等到我们死后才开始铺排,而是已经随着这一生和前几世的际遇和信念而提早拼排出来了,只是,这些编排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进行罢了。通过催眠,这些排版会被挖掘出来。

基于还在未实现的状况下进入来生,被催眠者会看到两条分岔路,一条是正面去处理今生以后,会经历的新正面人生;而另一条,则是在这一生经历负面人生以后,附带着非常负面的影响,继续展开黑暗的来生。这条分岔路的决定权是当下,也就是说,你眼下的决定,会直接影响你的未来。

靠谱吗?理所当然。

在魏斯博士的几个临床案例当中,有一位病人有自杀的冲动,于是魏斯博士让他进入未来和来生,并在游走于正负结果之间,领悟到亲情的重要性,最后,对未来的憧憬(若他现在自杀,来世也将自杀)促使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并以正念活出了不一样的自己。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个案,尽管未来对我们来说是个未知数,但要怎样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其实,行程表永远掌握在我们手里,自杀等如逃避,是不能长远解决问题的。这些,在2500年前,佛陀已然看透。

最后,相当有趣的是,魏斯博士进行过集体催眠,催眠的结果告诉我们,80%的人有着同样的来生,也就是说,前世与来生不单是个人潜意识里的记忆,也许,那也是集体记忆,因为集体的决定,进而发展成未来的世界模式。根据这一次的集体催眠结果,这个世界不会在短期内灭亡,但人类会经历一段相当长的痛苦时期(环境恶化,天灾人祸),之后,便会获得脱胎换骨的机会,让地球重新翠绿起来。这一切,似乎会经历几千年的光阴。

坦白说,到底是我们的记忆烙印在潜意识里?还是我们的潜意识自造了所谓的前世记忆,健忘没法子说得透,但凭着魏斯博士笔下那么多个案,而且有些还是集体记忆,这让人不得不认定,前世今生,绝非子虚乌有的事。

我想,这本书很值得推荐,除了阐述轮回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理解到前世-今生-未来的关系,并从中提醒我们要不断去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以便在漫长的转世轮回旅程中继续成长。套一句魏斯博士的话 -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灵魂同等古老,这一句很震撼,是的,我们并不特别优越,所以,请好好爱你身边的人,因为,他或她,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便已经守在你的身边了。


好书《顿感力》 - 度边淳一

会否觉得,在你的生活之中,老是充斥着压力?

人家一句话,你要记上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月,搞到嘴巴长在别人脸上,我们却要受情绪上的折磨,多无谓。

一些事情本来没什么,可是都起嘴来,情绪像洪水暴发般,和自己的家人、好友、同事、另一半开战,斗到两败俱伤,不止伤了和气,以后还要给心里留下一根刺。

很多时候我们回想起来,是的,多么无谓。

大家有没有一种习惯,就是会把这种情绪的原因,归咎于外来因素?比如,这个同事、那个朋友、工作环境、生活品质等等...也没有错,因为这些往往是引爆点,把累积在胸口的闷气,找个借口发泄出来。

而往往,身边最亲密的人要受罪。因为最亲密,所以卸下武装之后,脾气再也无处可藏了。

想想,自己的确有过这样的经验,近来才发觉,自己原来不够钝感。

以前曾经读过一本书,书名是《钝感力》,The power of Insensitivity, 作者是度边淳一,是个日本整形医生,于2007年写下这本好书。

钝感力,就是对周遭事物的一种既不完全无知,但又不处于过度敏感的心态。因为不过于敏感,所以对一些外来的频繁小刺激显得无动于衷,导致身心不容易因为这些影响而有所动摇。

拥有这种钝感力的人,一般上他们生活过得很愉快,日子过得很轻松,晚上睡得好,工作压力少,恋爱甜蜜,事业成功的几率也许比一些对细节过度敏感的人更高,这就是古人常说的“难得糊涂”,也是洋人喜欢说的“高EQ”。

度 边淳一在书里有提过,人如果对压力或一些事情过于敏感,会产生疲劳状态,甚至头晕、失眠、头痛、到腹泻等身体问题,时间一长,相应的器官就会出现异常操 作,续而发展成疾病。压力,有好和坏两种,钝感的人会视为一种动力,驱使他进一步去适应和前进,相反的,过于敏感的人,就会有在改变中失去掌控自己的可 能。

恋爱也一样,钝感的人,比较容易适应另一半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随意放下身段,去融合两个人的不同点。有没有觉 得一些情侣,在感情进入稳定期以后,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健忘当然有过这些经验,其他人,或你,相信也有吧?可是吵过闹过以后才发觉,刚才的吵闹根本 不必要,有时候不就是谁洗碗这种小事儿吗?这或许是冰封三尺的引爆点,不过,如果你懂得如何让自己钝感起来,就可以很好地消化掉所有能够引爆的点了。

工作方面也是这样。员工很喜欢对老板的一举一动作出揣测,然后冒出老板对自己不好,还是针对自己等等负面的想法,这种敏感有没有过了头?是不是好事呢?会不会因为这样,你倒把自己的偏见植入公事里,而忽略掉本份,到后来,让老板真的不满起自己了呢?

还有,公司里一些红眼睛的人、或长舌头的人,喜欢两头搬弄是非,四处放出冷言冷语,对于钝感的人,这些中伤肯定比敏感的人来的少,更不容易受其左右。

人 言可畏,闲言闲语可以让一个人的情绪陷入混乱,甚者引发忧郁症。然而,若能让自己变得“难得糊涂”,把这些破坏力强的坏言论分析以后,抛之脑后,不就以柔 制刚,化暗箭于无形了吗?假设你在执行重要任务时过于在意这个、敏感那个,就会变得犹豫不决,结果终究影响任务的进度,害自己半天吊。

请不要误会,钝感,不是什么都不理的不负责任,而是叫我们削弱不必要的过度敏感,来保持自己的身心愉快。比如,一杯下午茶、一个奖品、一口好吃的食物,就能让你有很幸福的感觉,从而提升你生活的动力,那种生活,不是很美妙吗?

钝感力是一种生活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才能,她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后天培养,重点是你愿不愿意改变自己,和如何踏出第一步。

只要不过于敏感,我们可以和任 何人相处愉快、能够对任何事物看得透彻、迅速适应环境的改变,换句话说,就是强化自己的生命力,像那即使活在极度肮脏的环境,也不会绝种的蟑螂一样。

总而言之,钝感力的重点是,放下自己的执著和稀化我识,那一切外来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到最低。以下这句话,很有意思,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分享:


“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郁郁寡欢,而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一个人谨小慎微,凡事看得重地自寻烦恼的时代,应该宣告终结了

-- 度边淳一 -- 2007年4月”


不容易的一项改变,如果你做到了,恭喜你,从此以后,你应该会过得更好。


Linkwithin

您或许对这些书感兴趣:

Translate

Flag Counter

Total Pag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