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6, 2018

《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环保经典

首先要谢谢Siew Theen Kee Kee妹子的推荐,一夕才会去阅读这本《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1963出版的好书。作为生物学家的本书作者Rachel Carson(已故)在书中痛数许多人类滥用化学物质(比如DDT, 地特灵)来当除草剂,杀虫剂等,造成自然生态不复还的案例,强调这些作法给人类自己留下长此以后难以复原的各种生态危机。

一夕一直以为地下水污染只是中国大陆目前面对的问题,没想到早在1950年代,美国人滥用化学物质来杀虫兼农业作业的大片覆盖率不仅仅已污染地下水,还包括土壤,河流等,导致食物链断裂,许多物种遭遇濒临灭绝的惨剧。

当时的美国人忽视化学毒素的危险性,以飞机在大面积的森林上空喷洒DDT,其实不只是动物和昆虫,人类也间接或直接受害,Rachel在书中提出各项工作人员因碰触这些喷洒物而死亡的情况,再谈到这些化学物质有促成人类基因突变的可能性,造成癌症遗传,让人深感痛心。

许多化学杀虫剂是二战时期化学武器研发的衍生或副产品,用意不言而喻。二战以后,在资本市场的催生下,化学企业并没有在研发上更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化学结构的危险性和恒久性,便仓促推出市场,而政府居然在没有大量数据考量的情况下,动用政府资金与这些化学企业合作,在各处喷洒大量的化学物杀虫剂,一洒好几年。

结果,自然离不开"灾难"两个字。

候鸟死的死,逃的逃,因食物链而中毒的飞禽生得出蛋却孵不出幼鸟。鱼儿不必说了,死鱼处处可见,繁衍成了问题。好的虫类(对大自然新陈代谢有益) 被灭族,人类癌症机率提升,讽刺的是,那些本来列入"消灭"名单的害虫反而练就一身抗药性,不仅仅活了下来,还比上一代更强大。

这结果不就是"灾难"吗?

但这些还不是重点,一夕看到的关键点是,当初喷洒杀虫剂的原因,除去农业利益不说,很大部份只是一些轻微的虫害,甚至只是一些人觉得那些虫很烦人罢了。比起大幅度运用化学物质,人们大可以引入其他掠食性昆虫,以生态平衡的方式解决问题。

然而,刚复自用的人类选择了破坏生态的方式取悦自己,到后来,是自己的下一代受苦。

难道人类就不能宽容的与其他物种共存吗?

这本书是环保领域的经典之作,在那个科技远不如今天的时代,起了启蒙作用。
一夕认为这本书的内容让人震撼,即使已经过了50多年,读后依然震撼。
再一次谢谢Kee妹子!

(书的封面都被我看到有点烂了......)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读了差不多半年,终于读完了。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的震撼,被米兰.昆德拉的文字征服了,难怪这部作品那么出名,确实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第一次看人用那样的架构写小说,也许是一夕孤陋寡闻,但实在无法挑剔,顺畅得不造作。我喜欢他描述的"媚俗"来反讽意识正确,喜欢他用"霸道的软弱"来形容特丽莎对托马斯的情感侵占。

也喜欢那句话,"幸福是重复的渴望"。

在这部描述2男2女互相纠缠的情感世界里,4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完结篇,相对的,描述母狗卡特琳的部份居然也不少,而令一夕纳闷的是,我无法从这细说狗儿生命完结的篇章里找到令自己不满的部份。

我发觉我对"轻"的定义失去概念,陷入一片混淆当中,原因是,或许我习惯了科学对轻与重的衡量,又或许应该这样说,我也是个媚俗的人,我习惯了媚俗的判断这个世界。

读完这本书,想说,最强烈的念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 - 一夕不会养狗。

生命里有太多不能承受之轻,养狗很可能是其一。


Sunday, September 30, 2018

股票5投资的艺术

2018年第36本。

这本《股票的买卖艺术》的作者是Lee Freeman-Shor,是一位管理10亿美元资产的顶尖经理人,他根据自己45位下属的1866项投资,总共30多千笔交易,分析并总结投资股票所将面对的各种情况。

Shor将交易者/投资者在两个情况下分成几种类型:
1. 亏损时
- 兔子: 对股价往下跌时完全不予理会,自我安慰的等待股价回升,却没后续动作。事实上,当股价开始跌破33%时,就意味着股价需要回升50%才能回到收支平衡,这可能要用至少6~7年的时间(对比美股市8%的年均升幅)。这类型的投资人会面对巨额亏损。
- 刺客: 在股价跌至自己的止损点时即刻有纪律的清仓离场,毫不眷恋,然后继续下一项投资。这一类的投资人受损的程度不大,能够东山再起。
- 猎人:在股价下跌时以该公司状况为标准果断采取拉低平均买入价,也就是说,趁低吸纳并在反弹时或市场恢复理智时才出清手中的股票。猎人
型投资人就算在该股票还在跌势当中,不止收支平衡,还能赚钱。

2. 获利时
- 奇袭者: 只要有小赚(最多20%~30%)便立刻清仓离场,去物色其他股票,这类型的投资者过于小心,常注意短期波动,往往只得蝇头小利。
- 行家: 耐心等待股价翻倍,看似无所作为,其实对该股票企业的生意业务持续观察,把投资的检测时间拉长,不以短期波动作为考量因素。这类型的投资者大多获利丰厚,动辄100%的复利或以上。

其实,投资人在面对亏损时和获利时的角色可以重叠,也就是说,行家也可以是猎人,兔子也同时是奇袭者,这取决于投资人如何决策。

一夕觉得Shor的举例相当好,而且在书中也点出5项在股市赚钱的原则和恶习:
1. 只投资在最好的主题上 - 过于分散投资分薄盈利
2. 注意部位规模 - 资金分散在小部位上
3. 赚钱时保持贪婪 - 蝇头小赚便离开
4. 亏损时做调整 - 亏损时完全不做调整
5. 注意该股项的流动性 - 不考虑流动性的风险

根据一夕自己的投资经验,以上的说法是可取的,也是对自己
很好的建议,所以特别长篇大论,和各位书友分享。



Sunday, September 2, 2018

一夕说书: 《虚拟货币经济学》

这是今年5月读过的好书。

这本由经济学家兼媒体与认知科学教授 - Edward Castronova写的书,简单易懂,用行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写出虚拟货币和实体货币的由来和差异,趣味性高。

本书分为两个部份共8章,概括了虚拟货币的各项平台、用法、漏洞、风险、以及比较实体货币的功能等等,一夕喜欢作者的逐步探索描述,饶有趣味,而且容易吸收。

如果你曾经玩过电玩,应该不会不知道各种电玩里的金币,事实上,虚拟货币确实从游戏演化而来,在这些游戏里,控制货币是主导玩家的最主要工具之一。

他在书中除了说明了货币的三种定义 - 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存储价值,也提到了货币可以带给人们快乐这种新奇的论调(事实上也算不上新奇,千百年来,确实有人是把赚钱当成人生的乐趣),但一夕认为,本书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探讨虚拟货币可能带来的机会和风险,在这变化迅速的现代世界里,会给人类社会和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作者在书中不断提及协调赛局(Coordination Games Theory), 来描述货币的本质,也提醒读者,其实不管是虚拟还是实体货币,实际上并非固有的,而是社会渐进改变的结果。

就之前MG在国内掀起的千层浪,人们普遍对货币感到迷惑,一些人对实体货币的认知还停留在与黄金挂钩的时代上,对新兴虚拟货币(其实游戏货币的开始已有30年...)的交易更是一知半解,这本书,很好的解释了各种虚拟货币的平台,是启蒙的好书。

书友们,请放心,读这本书,不会读到睡着。


催泪的《从大丽花到兰花》

之前一些书友在脸书群里推过这本书。一夕刚刚读完,想再推一次。

除了感动,还有共鸣,当年家父心脏病发作,我也是负责接送那个,午夜被叫醒,送父亲去医院的情形历历在目。此后,家父的心脏病只用了两周时间便毁了我家天伦,至亲之人的突然离去,犹如割肉般的心痛折腾了一夕很多年,每每读到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泪水便会夺眶而出。

几兄弟里,一夕算是与父亲感情最好,但上一代的男人往往有话说不出口,吵架也难免。难过的是,直到父亲临终那一刻,我还在公司里赶进度,闻讯即刻飙车过去,但已经错失了道别的时机。那时家里没多少钱,也没办法送父亲往更好的专科去,加上当时还年轻,没许大哥那般果断,一犹豫间错失了挽救生命的契机,回想起来懊悔不已。

当然,一夕的过去,若要和许裕全大哥的情况比较,简直是微不足道,更远远谈不上心力交瘁。

许大哥尽的孝心,让我愧疚万分,这本书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一家团圆其实并非理所当然,除了有心,还要有缘份。缘份还在时,真要好好珍惜把握。

但愿书友们,从这本书中体会到亲情的可贵。


Wednesday, August 1, 2018

45随退休 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 田临斌(老黑)

其实2017年还没过去,也有些书没读完,挑这本书作为我2017年的最爱,是因为年头读过这本书,其中很多想法还一直在我脑海里重播,没停止过。

作者老黑曾经是某跨国公司的高阶主管,大概是区域总经理的职位,薪水高自是不在话下,然而他却选择在事业高峰点上退下,提早于45岁退休,去过自己属意的生活,叫人羡慕不已。于是,有些朋友认为他一定是公事上暗捞了一笔钱后才退休,其实不然,老黑是靠着理财规划,减少开支来过生活。

理财的范围包括储蓄、投资、和不追逐名贵或无需的物品。生活上的记账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日常所需,也就是说,知道什么该花,什么不该花,很重要。记账从退休前开始更可以看到其中的变化,值得一试。

老黑发现,退休后的的生活开销其实可以超乎想像的低,因为你为工作岗位所花费的开销,实际上占了生活很大部份,比如服饰、应酬、代步工具等等,退休以后,可以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或根本不需要。因为没有了同侪压力,在服饰方面可以尽量从简,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费用。

这是节流的部份。

至于开源,那就在房屋租金、投资基金和定期利息方面获取稳定的收入,过日子。

6年过去了,老黑证实这套方法可行,在这本书里,老黑也提及了一些他认为退休后应该注意的事项,比如健康,娱乐等,尤其是对旧同事的期望,曾经高高在上的,落寞难免。

不过,一夕一直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老黑的方法固然可行,但有孩子的朋友也许不能完全采纳,毕竟孩子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在不同国度有不同水平,是重点考量之一。

接下来是医疗费用,这一项真的因人而异。

最后,请别误会,提早退休不是叫人双脚翘起,废掉脑袋过生活,一夕认为,从压力大的职场上退下,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除了进修,也可以去从事一些可能报酬不大,但自己喜欢的小工作。一夕觉得写作、手工艺、甚至只是穷游,都可以继续精彩人生。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生活开销逐年提升,提早退休真的不能吗? 未必,但真的要小心规划。

这一步一旦跨出去,要回头并不容易。

我们共勉之。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作者: 福冈伸一, 京都大学副教授,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大学博士研究员。

这个星期,和大家说说这本与生物细胞有关的书。

不知道为什么,直觉上,一夕认为这本书的书名是浪漫的,所以和赤道书局购买这本书时,有期待。
收到这本书没多久,就一头栽了进去,福冈伸一教授并没有过于探讨深涩复杂的微生物学,相反的,他以历史为开端、用自己的学习经验为引子,带领读者逐步去理解微生物学里的过去与现在。

“什么是生命?”

“生命是一套自我复制的系统"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被两位论文的发表者兼诺贝尔得奖人沃森和克里克提出来,从此改变了世界对生命的定义,也开启了人类掌握自我复制机制的新篇章。

不难从这本书理解到,福冈教授是一位理性的生物学家,也是一位感性的学者,他在书中描述了后博士研究生一步一脚印的艰苦职业生涯,尤其是在美国作研究的外国人,语言障碍让他们处于弱势,微薄的薪水和竞争激烈的学术研究环境,让他们只好拼命的、长时间的进行研究。

一般上,研究突破的只有一个团队,挂名的也将只有第一名,于是,从科学历史的长河中,有人作弊成了被表扬的名人、有人付出了心血却名不见经传,甚至,有些人在研究中提出了革命性看法,却被同僚排挤,终其一生没被提名诺贝尔,何其悲哀。

这本书里也提到了许多其他著名的生物学家,比如,提出“生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鲁道夫.舍恩海默、曾经红极一时却完全错误判断各种病毒的日本生物学家野口英世(听说是1000日元的肖像)、发现DNA是改变生物特征而不是蛋白质的埃弗里、把负熵"Entropy“ 从物理学带进生物学,并提出为何生物必然比原子要大的理论的薛定谔、发明DNA自我复制仪器而广为人知,生性放荡不堪科学家穆利斯等等,每一位都有一些片段描述,非常精彩。

经由以上这些小故事,福冈教授逐步带出DNA与生物学各段突破性的进展,从什么是遗传因子,到发现DNA的构造,乃至敲出部分DNA或敲入部分DNA的基因改造工程,还是那一句老话,让人眼界大开。
福冈教授提到了GP2敲除小鼠的研究过程,引人深思, 一夕个人尤其喜欢福冈教授最后几段话,非常有意思:

“ 名为生命的动态平衡系统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同时沿着时间轴,朝一个固定的方向不断折叠。生命无法倒退,每个瞬间都是完成态。

胡乱介入,会对动态平衡系统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即便平衡状态看似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也是因为动态系统太灵活,太柔软,能暂时抚平介入带来的冲击。

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只能折叠却不能拆开的折纸,而介入会将只此一回的运动引向计划之外的岔路。”

这是一位身在生物研究数十年的老教授的经验之谈,何其珍贵,特在此记录。




Linkwithin

您或许对这些书感兴趣:

Translate

Flag Counter

Total Pag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