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谈谈这本有趣的书 - 《我在底层的日子》,原名是Nickel and Dimed : Undercover in Low-wage USA,作者是Barbara Ehrenreich,是一位美国白人女性、也是一位细胞生物学博士、一位从草根力争上游的知识份子。
这样一位长期生活在现金充裕日子里的社会菁英,有车,有屋子,有稳定的工作, 为了体验最真实的底层生活 - 如何靠低薪来维持生活,放下优渥生活,只拿了少量现金,开始了这趟极具冒险性的卧底实验。
看得出作者是很坚决的,她是彻底把自己安置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除了手上开头的1千美元和一辆车子,其余都是重新开始的。
由于是偶遇,我购买这本中译本时有留意到出版年份是2014年,当时以为是近期的作品,其实不然,这本书老早于2002年出版,而作者卧底的年份,如果我没记错,大概是1998~1999期间。
当时,一度以为是女性主义为主的一本书,原来不是,作者探讨的,远多于此。
98~99年那段时期对亚洲而言是噩梦,美国经济却是相对稳健,社会表面上看来也很富裕,然而,所谓的荣景,事实上覆盖了许多真相,尤其是草根阶层的凄凉。
在这次的卧底行动当中,芭芭拉想当然的把她的博士履历藏起来,只是使用大学学士的资格应征一些劳力活,这些活儿当中有女侍应、旅馆服务员、老人看护之家的助手、清洁女佣、沃尔玛门市售货员,由于这些工作过于低薪,她为了维持最基本开销,甚至住在肮胀残旧且相当危险的廉价汽车旅馆里,和被逼同时打两份工过活。
当时的芭芭拉年纪也不小了,这些经历虽然只有大概几个月的时间,却对她的身体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时间以劳力干活,长此下去,她认为,这些工作严重损害健康,薪水却根本无法负担健保和医药费,甚至没办法住上一间像样的房间。
她的一些同事,基于背景,有些被逼睡在车里度日,或和其他不喜欢的人共住,生活过得很压抑,可怜的是,高企的房价或房租一直攀升,这阶层的老百姓只能继续活在无法喘气的狭小空间里,无法逃脱,对未来感到无望。房价攀高是经济繁荣的表象,可悲的是,政府和社会并没有认清这所谓的经济繁荣,对低下层的老百姓而言是一种折磨和压迫,房价越高,劳力工的薪水却没追上来,就表示着越多的低下层百姓没房子住,必须租房过日子,还要越住越小间。
更糟糕的是,房租随着物价与所谓的经济一起攀升,很多人被逼打两份工来维持生活,他们识字不多,只能从事更多劳力活,还要面对公司管理层的种种利诱恐吓手段,结果健康被拖垮,生活费更高,日子更苦。
芭芭拉的描述很生动,让我强烈感受到底层人士的无奈和痛苦,她们手停口停,日子是过一日算一日,很难换工作,因为换工作意味着收入停止,还要经历繁杂的应征过程 ,比如测验,身体检查等,加上美国地域宽广,从一处到另一处,车油费就已足够让人头疼了。
除此之外,芭芭拉也提到了政府对失业率与经济挂钩的一个重大错误诠释,失业率降低,很多时候,底层人员并没有过得更好,因为空职只是被填补了,但薪水并没提升多少,生活水平却拉高了。因此,当政府因失业率的减少而认为经济很好,并做出一些调控时,会忽略了这个阶层的劳工所面对的种种问题,甚至加深他们的痛苦。
最让人难过的是,这些底层劳工辛苦的工作,赚的不多,有些还会被其他人歧视。芭芭拉在当清洁女佣时,穿着制服,与同事一家一家去做清洁工作,途中下车买食物,就受了销售员的歧视和侮辱。
无限唏嘘啊~ 就算在世界最讲究人权的国度,同一个薪水水平,工作一样分贵贱, 还是白人对白人的歧视。说好的人人平等呢?
芭芭拉其实也观察到了自己在那段日子里出现的性格变化。尽管她受过高等教育,一向来待人彬彬有礼,但身处这么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她也跟着焦躁起来,仿佛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我想,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逼使人更保护自己,而失去原本的修养。
小时候,我大概15岁便开始暑期工帮补家里(那时还是非法的,未成年嘛~),接着的每一年都做些类似的劳力工,直到大学毕业,所以对芭芭拉的形容和描述有共鸣。尽管如此,个人还是觉得,人若有心要提升自己,艰辛难免,还是可以走出困境的。
好了,说了那么多内容,好像都很沉重,其实这本书有很多、很多的笑点,芭芭拉的形容词很搞笑,犹如黑色幽默,既让你戚戚然,却又让笑意消弭伤感。
然后促进思考,回味无穷。
值得一读。
这样一位长期生活在现金充裕日子里的社会菁英,有车,有屋子,有稳定的工作, 为了体验最真实的底层生活 - 如何靠低薪来维持生活,放下优渥生活,只拿了少量现金,开始了这趟极具冒险性的卧底实验。
看得出作者是很坚决的,她是彻底把自己安置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除了手上开头的1千美元和一辆车子,其余都是重新开始的。
由于是偶遇,我购买这本中译本时有留意到出版年份是2014年,当时以为是近期的作品,其实不然,这本书老早于2002年出版,而作者卧底的年份,如果我没记错,大概是1998~1999期间。
当时,一度以为是女性主义为主的一本书,原来不是,作者探讨的,远多于此。
98~99年那段时期对亚洲而言是噩梦,美国经济却是相对稳健,社会表面上看来也很富裕,然而,所谓的荣景,事实上覆盖了许多真相,尤其是草根阶层的凄凉。
在这次的卧底行动当中,芭芭拉想当然的把她的博士履历藏起来,只是使用大学学士的资格应征一些劳力活,这些活儿当中有女侍应、旅馆服务员、老人看护之家的助手、清洁女佣、沃尔玛门市售货员,由于这些工作过于低薪,她为了维持最基本开销,甚至住在肮胀残旧且相当危险的廉价汽车旅馆里,和被逼同时打两份工过活。
当时的芭芭拉年纪也不小了,这些经历虽然只有大概几个月的时间,却对她的身体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时间以劳力干活,长此下去,她认为,这些工作严重损害健康,薪水却根本无法负担健保和医药费,甚至没办法住上一间像样的房间。
她的一些同事,基于背景,有些被逼睡在车里度日,或和其他不喜欢的人共住,生活过得很压抑,可怜的是,高企的房价或房租一直攀升,这阶层的老百姓只能继续活在无法喘气的狭小空间里,无法逃脱,对未来感到无望。房价攀高是经济繁荣的表象,可悲的是,政府和社会并没有认清这所谓的经济繁荣,对低下层的老百姓而言是一种折磨和压迫,房价越高,劳力工的薪水却没追上来,就表示着越多的低下层百姓没房子住,必须租房过日子,还要越住越小间。
更糟糕的是,房租随着物价与所谓的经济一起攀升,很多人被逼打两份工来维持生活,他们识字不多,只能从事更多劳力活,还要面对公司管理层的种种利诱恐吓手段,结果健康被拖垮,生活费更高,日子更苦。
芭芭拉的描述很生动,让我强烈感受到底层人士的无奈和痛苦,她们手停口停,日子是过一日算一日,很难换工作,因为换工作意味着收入停止,还要经历繁杂的应征过程 ,比如测验,身体检查等,加上美国地域宽广,从一处到另一处,车油费就已足够让人头疼了。
除此之外,芭芭拉也提到了政府对失业率与经济挂钩的一个重大错误诠释,失业率降低,很多时候,底层人员并没有过得更好,因为空职只是被填补了,但薪水并没提升多少,生活水平却拉高了。因此,当政府因失业率的减少而认为经济很好,并做出一些调控时,会忽略了这个阶层的劳工所面对的种种问题,甚至加深他们的痛苦。
最让人难过的是,这些底层劳工辛苦的工作,赚的不多,有些还会被其他人歧视。芭芭拉在当清洁女佣时,穿着制服,与同事一家一家去做清洁工作,途中下车买食物,就受了销售员的歧视和侮辱。
无限唏嘘啊~ 就算在世界最讲究人权的国度,同一个薪水水平,工作一样分贵贱, 还是白人对白人的歧视。说好的人人平等呢?
芭芭拉其实也观察到了自己在那段日子里出现的性格变化。尽管她受过高等教育,一向来待人彬彬有礼,但身处这么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她也跟着焦躁起来,仿佛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我想,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逼使人更保护自己,而失去原本的修养。
小时候,我大概15岁便开始暑期工帮补家里(那时还是非法的,未成年嘛~),接着的每一年都做些类似的劳力工,直到大学毕业,所以对芭芭拉的形容和描述有共鸣。尽管如此,个人还是觉得,人若有心要提升自己,艰辛难免,还是可以走出困境的。
好了,说了那么多内容,好像都很沉重,其实这本书有很多、很多的笑点,芭芭拉的形容词很搞笑,犹如黑色幽默,既让你戚戚然,却又让笑意消弭伤感。
然后促进思考,回味无穷。
值得一读。
你的閲讀分析讓我眼界大開。
ReplyDelete就知道你会出现。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