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耗了一段时间思考,原因是,这本书给我的思想冲击太大,我不晓得要怎样去描述那旧思想被刷掉的感觉。
从小到大,我不曾质疑竞争的作用,和大多数马来西亚华人的想法一样,我会觉得力争上游是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基础,重视起跑线,也重视如何超越对手。
第一名,或者学术成绩排在别人前面何其重要,相信那是自古便有的事,尤其是封建帝制的殿试阶段,那绝对显示了个人的优越。所以,华人子弟的老一辈很喜欢问:考了第几名?有没有在前面班?几个A? 民族思维随着千年考试文化的影响何其根深蒂固。
几年前,孩子上了小学,开始让我思考竞争这个问题。从学校,到自己的工作环境,到业界,到整个世界的运作,无处不是竞争和比较。
然而,通过竞争,我们是不是活得更好?竞争,有没有让现有的文明更昌盛?我的下一代,还要这样竞争下去吗? 我拼命的往书堆里寻找答案。
这本书 - 《未来的竞争力不是竞争》,(A Bigger Prize) , 作者是Margaret Heffernan,给了我答案。
这本书大约490页,从个人(个人独傲),到商业竞争 - 举出了人们从家庭开始,就存在的比较和竞争,一直来到教育层面,社会、学术专业领域,然后衍伸到企业之间,最后是国与国的较量。的确,人们狂热的沉浸在赢得竞争所带来的满足感当中,却对资源乃至信任不断因竞争白热化而消耗磨损视而不见。
这本书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提倡合作,以合作互补的思维和方式来避免竞争所带来的破坏。
作者亲自访问了一些家庭,对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之间所存在的隐性竞争作出分析,除了以睾固酮作为男性好竞争的生理原因,以及一些家长的好强思想之外,家长对孩子的偏袒所招致的冲突,也引发了家里竞争的势头,如果父母对此孩子间的争宠视而不见,彼此间的对抗会一直如影随形的缠绕着孩子直到他们年老。 另一方面,在提倡合作关系,相对以各自专长互补的家庭里,兄弟姐妹的关系更为融洽,甚至能一起促成一些成就。这部分,作者提出一些案例作为参考,这里不多加详述。
从家庭层面扩大到门户竞争,作者在现有教育制度方面提出了质疑 - 其实,让我震惊的是,书里提出的案例当中,一再说明了,西方的中小学教育并没有明显比东方较少注重按能力排列学生,同样的,整个世界,大部分的国家,包括美国和英国都注重竞争。学校为了成为顶级名校,只好分类学生,而学生们为了爬到巅峰,大家都积极成为考试高手,而不是热爱自己所学的箐英。
作者举例了芬兰的教育制度,如何引导学生往自己的专长进修,提倡有教无类,而不是拼命与别人竞争,让各行各业都有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在这方面,作者也提到PISA -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来测试世界各国15岁孩子的各项能力,结果,芬兰的学生在各个项目里名列前茅。在现有的观念下,考试是必须的,但作者举证说明了好的教育实际上不一定需要考试制度和学习压力,重点是让学生自发性的动脑筋学习,那样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潜力。
排名乃至名次排班让学生们热衷于与对手竞争,而压抑自己更好的能力,家长们看着排名,拼命给孩子压力,让他们误以为日子要过得更好,就要比别人强,要出人头地,然而,这就是人生该有的定位吗?
回头看看我们的教育制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本来就抹煞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果还继续把功课压力和考试压力不停往孩子身上放,那我们的下一代会活出自己吗?会活得快乐吗?会思考吗?
前阵子教育部提出要废掉UPSR,遇到很大的阻力,大部分的华裔,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激烈反对,一些学生甚至愤概的在网上留言:“读了6年,就是为了等这个考试阿!” 让我愣了。孩子们啊~你们学习是为了什么啊?难道只是为了考试吗?
本书除了提到教育,也提出了社会权力结构所引发的竞争压力,其中提到的鸡群权力和权力距离指数,越是追逐权力竞争的社会,越容易有违反道德或犯法行为的发生,因为人们热衷于竞争,漠视建设,漠视大局,自然也漠视未来。为了取得胜利,登上权力巅峰,无所不用其极,就算是短视的做法,也在所不惜。作者在这方面提出许多例子,包括科学界,甚至医学界,人们有好的想法大都不敢提出来,只是各自研究,因为谁先成功研发超越其他人,就可以名利双收,登上受人景仰的虚荣高台之上。因此,就算好想法最终胎死腹中,也没有人愿意提出来让其他更有才华的人领导专案,或一起合作,造福人群。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科学家或医学研究生为了名成立就,甚至在研究专案的数据里动手脚,制造假的研究成果;而一些公司的员工为了成为最终胜利者,还会互相陷害,扯彼此后腿,或窃取对方的构思;运动比赛竞争激烈不在话下,为了从比赛中脱颖而出,运动员开始依赖药物,最扯的是,这几十年来,药物研发者居然都在研究怎样研发一些可以提高运动员能力,但同时可以避开赛会药检的方法,精厉图精找寻更好的走后门方式。这些,作者在书中都有举出实例。可怕吗?当然可怕,办公司政治和本位主义的出现,不也都是因为竞争,谁都不想落后而引发的吗?
再来是企业界,如果你有投资股票的话,大概也知道,股价的波动与企业的盈利成正比。要股价一路创高峰,就要在企业获利上精益求精,而且每个季度都要好。在商言商,企业不赚钱是说不过去的,不过,眼下的社会已经陷入疯狂状态了,只要下一季成绩不比上一季好,股价即刻狂泻,股东和投资者已不仅仅在乎公司有没有赚钱,而是在乎公司有没有赚多过以前,有没有比对手赚更多的钱。
有哪一家公司是永远一直在赚钱,而且每一年都屡创新高的?
这样的竞争环境,企业最后会陷入疲劳状态,因为要比之前赚更多,难不免要创造更多收入,或是削减成本。在削减成本方面,一些公司会变得短视,比如递减员工数量、忽略环境保护的成本或安全措施等,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做法的代价都最终回到员工或消费者身上,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崩溃反而是迟早的问题。
几年前,孩子上了小学,开始让我思考竞争这个问题。从学校,到自己的工作环境,到业界,到整个世界的运作,无处不是竞争和比较。
然而,通过竞争,我们是不是活得更好?竞争,有没有让现有的文明更昌盛?我的下一代,还要这样竞争下去吗? 我拼命的往书堆里寻找答案。
这本书 - 《未来的竞争力不是竞争》,(A Bigger Prize) , 作者是Margaret Heffernan,给了我答案。
这本书大约490页,从个人(个人独傲),到商业竞争 - 举出了人们从家庭开始,就存在的比较和竞争,一直来到教育层面,社会、学术专业领域,然后衍伸到企业之间,最后是国与国的较量。的确,人们狂热的沉浸在赢得竞争所带来的满足感当中,却对资源乃至信任不断因竞争白热化而消耗磨损视而不见。
这本书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提倡合作,以合作互补的思维和方式来避免竞争所带来的破坏。
作者亲自访问了一些家庭,对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之间所存在的隐性竞争作出分析,除了以睾固酮作为男性好竞争的生理原因,以及一些家长的好强思想之外,家长对孩子的偏袒所招致的冲突,也引发了家里竞争的势头,如果父母对此孩子间的争宠视而不见,彼此间的对抗会一直如影随形的缠绕着孩子直到他们年老。 另一方面,在提倡合作关系,相对以各自专长互补的家庭里,兄弟姐妹的关系更为融洽,甚至能一起促成一些成就。这部分,作者提出一些案例作为参考,这里不多加详述。
从家庭层面扩大到门户竞争,作者在现有教育制度方面提出了质疑 - 其实,让我震惊的是,书里提出的案例当中,一再说明了,西方的中小学教育并没有明显比东方较少注重按能力排列学生,同样的,整个世界,大部分的国家,包括美国和英国都注重竞争。学校为了成为顶级名校,只好分类学生,而学生们为了爬到巅峰,大家都积极成为考试高手,而不是热爱自己所学的箐英。
作者举例了芬兰的教育制度,如何引导学生往自己的专长进修,提倡有教无类,而不是拼命与别人竞争,让各行各业都有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在这方面,作者也提到PISA -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来测试世界各国15岁孩子的各项能力,结果,芬兰的学生在各个项目里名列前茅。在现有的观念下,考试是必须的,但作者举证说明了好的教育实际上不一定需要考试制度和学习压力,重点是让学生自发性的动脑筋学习,那样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潜力。
排名乃至名次排班让学生们热衷于与对手竞争,而压抑自己更好的能力,家长们看着排名,拼命给孩子压力,让他们误以为日子要过得更好,就要比别人强,要出人头地,然而,这就是人生该有的定位吗?
回头看看我们的教育制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本来就抹煞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果还继续把功课压力和考试压力不停往孩子身上放,那我们的下一代会活出自己吗?会活得快乐吗?会思考吗?
前阵子教育部提出要废掉UPSR,遇到很大的阻力,大部分的华裔,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激烈反对,一些学生甚至愤概的在网上留言:“读了6年,就是为了等这个考试阿!” 让我愣了。孩子们啊~你们学习是为了什么啊?难道只是为了考试吗?
本书除了提到教育,也提出了社会权力结构所引发的竞争压力,其中提到的鸡群权力和权力距离指数,越是追逐权力竞争的社会,越容易有违反道德或犯法行为的发生,因为人们热衷于竞争,漠视建设,漠视大局,自然也漠视未来。为了取得胜利,登上权力巅峰,无所不用其极,就算是短视的做法,也在所不惜。作者在这方面提出许多例子,包括科学界,甚至医学界,人们有好的想法大都不敢提出来,只是各自研究,因为谁先成功研发超越其他人,就可以名利双收,登上受人景仰的虚荣高台之上。因此,就算好想法最终胎死腹中,也没有人愿意提出来让其他更有才华的人领导专案,或一起合作,造福人群。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科学家或医学研究生为了名成立就,甚至在研究专案的数据里动手脚,制造假的研究成果;而一些公司的员工为了成为最终胜利者,还会互相陷害,扯彼此后腿,或窃取对方的构思;运动比赛竞争激烈不在话下,为了从比赛中脱颖而出,运动员开始依赖药物,最扯的是,这几十年来,药物研发者居然都在研究怎样研发一些可以提高运动员能力,但同时可以避开赛会药检的方法,精厉图精找寻更好的走后门方式。这些,作者在书中都有举出实例。可怕吗?当然可怕,办公司政治和本位主义的出现,不也都是因为竞争,谁都不想落后而引发的吗?
再来是企业界,如果你有投资股票的话,大概也知道,股价的波动与企业的盈利成正比。要股价一路创高峰,就要在企业获利上精益求精,而且每个季度都要好。在商言商,企业不赚钱是说不过去的,不过,眼下的社会已经陷入疯狂状态了,只要下一季成绩不比上一季好,股价即刻狂泻,股东和投资者已不仅仅在乎公司有没有赚钱,而是在乎公司有没有赚多过以前,有没有比对手赚更多的钱。
有哪一家公司是永远一直在赚钱,而且每一年都屡创新高的?
这样的竞争环境,企业最后会陷入疲劳状态,因为要比之前赚更多,难不免要创造更多收入,或是削减成本。在削减成本方面,一些公司会变得短视,比如递减员工数量、忽略环境保护的成本或安全措施等,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做法的代价都最终回到员工或消费者身上,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崩溃反而是迟早的问题。
全球正陷入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的困境当中,不也是因为大部份企业重视业绩,而忽略了环保和产品回收的重要性吗?
作者在书中举出一些刻意不上市的企业,用合作且不竞争的手法创造好的业绩。避免陷入竞争红海的公司内部反而更协调,而且促成员工成长,也为消费者制造更好的环境保护政策。
公司还是赚钱的,也可以逐步赚更多的钱,只是没必要一直过度消耗资源来创业绩新高。
到这里,作者也举例了“永续经营”可以在这方面扮演的角色,尤其提到Interface这家地毯制造企业的已故创办人Ray Anderson的想法,相当有意思。
最后,作者也提到了国与国层面的竞争 - GDP的比较让许多美国人磨拳擦掌,想要阻挡中国的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就算中国超越了美国成了第一,难道美国人民就会因此过得不好吗?这不就只是虚名吗?
如果国与国之间的发展以合作为基础,兼顾永续经营,那会不会是双赢呢?
留待你从书里发掘吧~
我渴望介绍这本书,是因为我发觉我身边有很多类似的情况,人们渴望从比较中获胜,希望在巅峰中被赞美,希望比别人优越,我自己也是。这几年,为了给下一代更多思想上的自由,和具体上的优势,我一直在审视自己该如何教育他们,然而,越理解什么是竞争,越觉得竞争并没有让我们活得更好,而是更糟。
当你活到65岁,回首一望当年为了击败竞争对手而把一辈子的时间放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上,失去了很多朋友亲人,留下了一大堆敌人,也鲜有关于自己的快乐、兴趣、还有与家人共处的时光等记忆,你或许会发觉,竞争,原来消耗了你的所有,最后剩下的不过是虚名。
最悲哀的是,失去了所有以后,你还是没办法长胜,那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作者在书中举出一些刻意不上市的企业,用合作且不竞争的手法创造好的业绩。避免陷入竞争红海的公司内部反而更协调,而且促成员工成长,也为消费者制造更好的环境保护政策。
公司还是赚钱的,也可以逐步赚更多的钱,只是没必要一直过度消耗资源来创业绩新高。
到这里,作者也举例了“永续经营”可以在这方面扮演的角色,尤其提到Interface这家地毯制造企业的已故创办人Ray Anderson的想法,相当有意思。
最后,作者也提到了国与国层面的竞争 - GDP的比较让许多美国人磨拳擦掌,想要阻挡中国的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就算中国超越了美国成了第一,难道美国人民就会因此过得不好吗?这不就只是虚名吗?
如果国与国之间的发展以合作为基础,兼顾永续经营,那会不会是双赢呢?
留待你从书里发掘吧~
我渴望介绍这本书,是因为我发觉我身边有很多类似的情况,人们渴望从比较中获胜,希望在巅峰中被赞美,希望比别人优越,我自己也是。这几年,为了给下一代更多思想上的自由,和具体上的优势,我一直在审视自己该如何教育他们,然而,越理解什么是竞争,越觉得竞争并没有让我们活得更好,而是更糟。
当你活到65岁,回首一望当年为了击败竞争对手而把一辈子的时间放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上,失去了很多朋友亲人,留下了一大堆敌人,也鲜有关于自己的快乐、兴趣、还有与家人共处的时光等记忆,你或许会发觉,竞争,原来消耗了你的所有,最后剩下的不过是虚名。
最悲哀的是,失去了所有以后,你还是没办法长胜,那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